鼎东策略 美国这次不演了, 妄想联手日本南北包夹中国? 中方援手到位
一边是美日宣称 9 月联合军演的常规军事交流,一边却是美军将 “堤丰” 陆基中程导弹系统高调引入日本进行部署训练,看似平常的军事互动背后鼎东策略,实则暗潮涌动,这一 “进” 一 “撤” 之间,又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战略谋划?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在亚洲国家部署“堤丰”。俄方也点名警告,说这是破坏稳定的做法,还直指这对俄构成战略威胁,并且放话会采取恰当的军事反制措施。
再看看不久前美军在菲律宾演训时摆上中导,演完后不撤,反而还讨论采购的事情,这次“临时部署”的味道就有点熟悉了。这里面的看点可不止一个:时间正好卡在九三阅兵这个节点,美西方集体缺席,同时又抛出中导议题;地点选在日本,和菲律宾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对象直指中国,同时还牵动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安全。
美军这套“堤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给大家详细说说。它的底子是海军的MK41垂发系统,改成了陆上版本,代号MK70。发射装置做成了集装箱的样子,卡车能拉着走,船也能装得下。也就是说鼎东策略,它既能在公路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能登上船变成“海上发射台”。它能装的导弹可不单一,“战斧”巡航导弹能用,“标准 - 6”也可以。
“战斧”的看点在于射程和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一般说的射程大约是1800公里;“标准 - 6”平时主要负责防空反导,另外还有反舰、对地攻击的功能,外界常说的射程大约是460公里。把这两种导弹放在一个陆基框架里,作战方式就变得多种多样了:可以压制沿海防区、远程对地攻击、拦阻海上目标,搭配起来能融入美军强调的“多域杀伤链”。别看它不像航母那么显眼,但威慑效果一点也不差,尤其是对前沿部署地区的指挥节点、传感器网络和后勤枢纽,那可是一种“看不见的压力”。
但这东西也不是毫无破绽。火力越全面,保障就越复杂,编组里得有发射车、指挥通信车、装填与维护车辆等。一旦进入高强度对抗,对手就会用侦察—打击链去对付它,雷达、光电、卫星、电子侦察一起上,只要咬住它的通信链、补给链,再用远程火力进行打击,它靠机动想完全躲开可不容易。尤其是在日本这种地理条件下,岛屿的交通线很容易被高精度情报监控覆盖,这套系统反而会成为优先被摧毁的目标。日本要是真把“堤丰”部署了,那可不是给本土“加了一道护身符”,更像是在屋檐上插了一根避雷针,雷雨天的第一道闪电,很可能就会劈向它。
这次的时间点选得很耐人寻味。九三阅兵,美西方集体不来,理由就是“不想给中国影响力增加筹码”。不出席是一个动作,放风“中导要进日本”又是另一个配合动作。这就是话术和火力双线推进,舆论上减少中国的“舞台感”,军事上提高前沿威慑力。这可不是临时起意,菲律宾那边已经有了先例,先搞军演,然后临时部署,演完后宣布“暂不撤出”,接着讨论采购或轮驻,一步步把“临时”变成“常态”。日本这边要是再加上一个点,从北海道到吕宋岛,就等于是对中国海空战略空间进行“拉链式缝合”。名义上是演训,但实际功能却是实打实的战略围堵。
鼎东策略
外界关心两个问题,美方图的是什么,中俄打算怎么应对。先看看华盛顿的算盘。第一层,是给谈判增加筹码。谈判桌上想要更多好处,就得在桌下放点筹码,哪怕是一张“演后撤离”的临时牌,也能形成压力。在这一点上,美国也不隐瞒,就是把安全议题当作筹码来用。第二层,是在退出《中导条约》之后抢占先机。没有了条约的约束,陆基中导在哪里部署都是新的开始,谁先把网络搭建起来,谁的威慑力就更大。
中方的话很直白,坚决反对在亚洲部署“堤丰”,要求美日尊重他国安全关切,别把进攻性中导引入这个地区。这句话可不只是表达反对,它还划出了中国的安全边界,进攻性中导进来了,就是对地区和平的直接威胁。俄方的态度也很明确,扎哈罗娃点名说这是“破坏稳定”,还把它列为对俄的直接战略威胁,并且表示“不得不采取恰当的军事反制措施”。这种表述在俄式外交语言里意思很清楚,可能会采取对等或非对称的反制措施,具体要看对手的动作。更关键的是,俄把责任算在了日本头上,意思是局势要是恶化了,东京要负全部责任。这句话在日本国内政治环境下,会引起不小的反响,日本要是把美国的导弹扛在自己肩上,万一出了事,挨打的可是自己。
这会不会真的形成“南北夹击”呢?看看地图就知道答案了。菲律宾方向要是有了“堤丰”,南海北上的航线压力就会大增;日本方向要是也部署了“堤丰”,东海—黄海—日本海一线的纵深空间就会被压缩。对地区国家来说,和平的成本就会被悄悄抬高,军备竞赛的门槛也会被悄悄降低。
再说说日本。东京在这个问题上很两难,对外要追随“同盟一体化”的安全承诺,对内要面对“把进攻性系统放在家门口”的政治阻力。要是把“堤丰”引入日本,那就相当于日本自己在本土弄了一个很显眼的打击目标。别忘了,日本的能源、工业、港口和交通网络都集中在沿海和少数几个枢纽地区,一旦发生危机,风险可不只是在军事层面,经济和社会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日本的国家风险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把安全感寄托在一个可移动的导弹集装箱上,听起来像是买了保险,实际上更像是签了一份高风险投资协议。
那中国该怎么办呢?应对这类前沿中导的关键,不在于跟着对方的节奏走,而在于建立更快的态势感知能力、更强的远程打击能力、更稳的指挥控制能力。侦察—打击一体化、反侦察与电子压制、远程精确打击的快速响应,这些都是让对手的前沿部署得不偿失的办法。再加上外交层面的针对性交涉和对地区安全议程的主导,把“谁在破坏稳定”的事实确定下来,抵消同盟的舆论优势,这些都是成熟的做法。俄方那边说的“恰当反制”,就像是在另一端竖起了一面镜子,提醒华盛顿,你在别人家门口放的东西,随时都可能在自己家门口出现。
最后再提醒一点,别把这次“堤丰入日”的事情看成是孤立的事件。菲律宾那边刚有了一个模式,日本这边就接着来,这就是“前沿威慑链条化”。链条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某一个环节,而在于把所有的误差综合起来之后的系统性风险。通信延迟、情报误读、军演脚本的偏差、政治窗口期的突发事件,任意两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可能把一个“演训期部署”变成“危机态势升级”。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危机管理中的实际情况。越是把短程和中程火力往前线部署,就越要在危机沟通方面加强保障。可现实是,保障措施往往跟不上,火力部署却很快,这就把地区局势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有人会说,美国这是在升级策略,亚洲是棋盘,其他国家就是棋子,就得听美国的。但问题是,棋子也有自己的重量、摩擦和成本。菲律宾那边演完后不撤中导已经引起了国内的争议,日本这边要是真的部署了,政治账、经济账、军事账都得一起算。当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把自己的主要城市群和战略交通线暴露在前沿中导的威胁之下时,所谓的“威慑收益”很可能会被“风险溢价”抵消掉。华盛顿最擅长的就是让别人替自己承担前沿风险,东京得想清楚,这笔风险账可不是临时的,而是会累积起来的。
归根到底鼎东策略,这是一次对中俄安全底线的试探,也是一次对同盟承受能力的测试。中方已经表明了态度,俄方也已经放出了话,反制措施也在准备中。谁在把亚太地区推向不稳定,谁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战略信用。演训可以有,火力也可以练,但不能越过边界。把导弹系统移来移去,在地图上划来划去,短期看像是在掌控节奏,长远看更像是在制造不确定性。这片海域需要的是稳定,是可预期的未来。把“堤丰”这种进攻性中导往前线部署,只会把风险推向所有人的家门口。真要是出了问题,最先倒霉的,可能不是那个最远的指挥中心,而是那个最近的“托盘”。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股联社 “忍辱负重”! 知名作家自曝送儿子上作文班
- 下一篇:没有了